期刊简介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于2004年1月18日创刊发行,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国医师协会、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主办。我国著名脑血管病专家刘承基、凌锋教授担任主编。内容涉及脑血管病的基础研究、临床研究、新技术的开展和应用等。杂志同时向国内外发行,面向所有从事脑血管病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的工作者,包括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放射科、颌面外科、整形科、超声科等医学专业的医师。2006年,杂志成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同时被被荷兰《医学文摘》、俄罗斯《文摘杂志》和美国《化学文摘》所收录。
点击详情 >主管单位: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 中国医师协会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出版部门: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672-5921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11-5126/R
邮发代号: 80-155
出版周期 月刊
创刊时间 2004
出版地区 北京
出版地区 北京
订购价格 408.00
杂志荣誉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往期目录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杂志名称: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 主管单位: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国医师协会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 国际刊号:1672-5921
- 国内刊号:11-5126/R
- 出版周期:月刊
-
细胞色素P 4502C19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卒中患者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聚集作用的关系
目的:探讨缺血性卒中患者细胞色素P450(CYP)2C19*2、*3位点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聚集作用的关系。方法前瞻性收集2012年11月至2014年2月苏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新入院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02例为研究对象,并排除对氯吡格雷过敏、不能耐受者及近期曾使用氯吡格雷者等。根据CYP2C19*2、*3基因位点突变的情况分为强代谢型组(39例)、中间代谢型组(54例)和弱代谢型组(9例)......
作者:罗毅;方琪;张坦;黄晨蓉;符昱;朴泉宇 刊期: 2015- 10
-
颅内静脉窦血栓及其脑实质病灶的MRI表现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头部MRI及其脑实质病灶的表现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资料。根据头部MRI,将患者分为脑实质病灶阳性组21例和阴性组20例,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受累静脉窦的差异。结果阳性组发生脱水、癫痫、运动障碍和精神症状的比率高于阴性组,分别为28.6%(6例)比0%(0例)、57.1%(12例)比15.0%(3例)、47.6%(10例)比......
作者:赵振华;陈枝挺;潘晓东;郑峥 刊期: 2015- 10
-
无症状重度颈内动脉狭窄患者认知障碍的临床特点
目的:探讨无症状性单侧重度颈内动脉狭窄(ICAS)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DSA诊断的无症状性单侧重度ICAS(狭窄率≥70%)患者80例及无颈动脉狭窄者40例(对照组),依据狭窄侧别将重度ICAS患者分为左侧狭窄组和右侧狭窄组,各40例。采用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切除协作研究组标准对狭窄程度进行分级,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对患者认知功能进行评价,并对3组患者认识功......
作者:王理祥;蔡艺灵;杜娟;焦力群;崔永强;吴铮;王贵平 刊期: 2015- 10
-
误差逆向传播神经网络模型对脑出血患者血肿体积扩大的预测作用
目的:研究误差逆向传播(BP)神经网络模型对脑出血患者血肿扩大(HE)的预测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第三○九医院于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连续入院并诊断为脑出血的12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Matlab7.14软件实现BP神经网络模型对脑出血患者24h内HE(HE≥6.0ml和HE≥12.5ml)的预测。计算模型的均方差(MSE)以及整体预测的准确度;绘制预测HE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
作者:伍刚;许国宇;白颖;周青;刘策;常鹏飞 刊期: 2015- 10
-
脑血流储备的影像学评估和临床研究进展
脑血流储备(cerebrovascularreserve,CVR)指给予刺激后脑血流灌注较基础水平增加的水平,反映脑血管的舒张能力[1]。CVR的测量依赖于血管扩张剂而激发,通过比较激发试验前后灌注参数的变化来检测CVR[2]。脑血流灌注与神经元活性相关,反映神经元与血管之间的相互作用[3]。评价卒中风险因素习惯仅关注动脉狭窄程度,而关注狭窄远端血流动力学和CVR的影响不够[1]。随着影像学技术的......
作者:蔡婧婧;张洁琼;任力杰 刊期: 2015- 10
-
大脑局部梗死后继发远隔损害的可能机制
大脑局部梗死的损伤并不局限在梗死病灶及其周围组织,远离原发病灶的部位也会出现功能异常。大脑局部梗死后继发远隔部位损害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可能与神经轴突变性、神经递质调节失衡、炎性反应、神经毒性物质产生、神经营养障碍以及自噬激活等有关。由于大脑局部梗死后继发远隔损害具有延后性,针对远隔部位的治疗可能延长大脑梗死治疗的时间。因此,对大脑局部梗死后继发远隔损害的发病机制及其防治手段的研究备受重视。笔者对......
作者:左夏林;侯清华;李昕雨;徐恩 刊期: 2015- 10
-
多模式CT对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的研究进展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占卒中的5%~10%[1]。SAH的常见病因包括颅内动脉瘤、颅内动静脉畸形及烟雾病等。其病死率和致残率均高,是常见的临床急症之一[2]。SAH病因学诊断、病情发展预测、治疗后疗效评价等一直是临床关注的热点问题。......
作者:刘高飞;夏磊;周霞 刊期: 2015- 10
-
岩上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诊治一例
患者女,54岁,主因“颈部疼痛1个月余,四肢无力伴二便障碍20d,加重1周”于2015年5月18日入住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患者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颈枕部持续性胀痛,未予以诊治,20d前出现四肢无力伴二便困难,就诊于当地医院,诊断为“颈椎病”,接受药物保守治疗后症状无缓解。1周前就诊于外院神经内科,考虑为“急性脊髓炎”而接受大剂量激素[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商品名:甲强龙)1g/d]冲击治疗2......
作者:王全;李静伟;孙力泳;陈圣攀;李桂林;张鸿祺 刊期: 2015- 10
-
DSA诊断肌纤维发育不良致双侧颈动脉夹层一例
患者男,27岁。因发作性偏侧肢体无力2年于2015年3月30日入住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突发一侧肢体无力,侧别不详,当时上肢尚可抬举及持物,可自己行走,无肢体麻木,无饮水呛咳、吞咽困难,无意识障碍,无头痛、恶心、呕吐,无肢体抽搐,上述症状持续3~5min后完全缓解,患者未予以就诊。此后上述症状反复出现10余次,双侧肢体无力均有出现,均于5min内缓解。7个月前患者再次出现右侧肢......
作者:王海涛;朱凤水;焦力群 刊期: 2015- 10
-
使用双腔球囊微导管血管内治疗硬脑膜动静脉瘘
美国学者Dabus等报道了采用血管内双腔球囊微导管,运用球囊辅助技术栓塞治疗侵袭性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的治疗经验。共有5例患者完全符合侵袭性DAVF的诊断标准,年龄为24~62岁,其中4例患者使用Scepter-C4mm×10mm(Microvention,Tustin,CA),1例患者使用Ascent4mm×10mm(Codman,Raynham,MA)。5例患者均获成功,无血管损伤、不必......
作者: 刊期: 2015- 10
动态资讯
- 1 基质金属蛋白酶在脑缺血损伤及修复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 2 经DSA分析100O例缺血性脑血管病华人患者的病因特点
- 3 缺血性卒中溶栓后出血预测因素的研究进展
- 4 脑缺血-再灌注大鼠P-选择素的表达和髓过氧化物酶活性变化的研究
- 5 大鼠海马脑片缺血-再灌注模型中一氧化氮及一氧化氮合酶的变化
- 6 不同方式血管旁路移植术治疗大脑中动脉分叉以远梭形动脉瘤
- 7 阴极经颅直流电刺激对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 8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高灌注综合征与侧支循环的临床分析
- 9 双支架技术治疗颈总动脉假性动脉瘤和颅内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各一例
- 10 颅内动静脉畸形血管内栓塞使用氰基丙烯酸异丁酯胶的疗效分析
- 11 甘露醇与尼莫通合用治疗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的研究
- 12 他汀类药物治疗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研究进展
- 13 第一届老化与疾病国际会议纪要
- 14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的影响
- 15 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再通治疗的研究进展
- 16 采用改良术式建立大鼠颅内动脉瘤模型
- 17 甲状腺相关抗体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研究进展
- 18 动脉入路Onyx栓塞治疗颈髓动静脉畸形的疗效分析
- 19 尼莫地平联合环磷酰胺对缺血-再灌注大鼠的脑保护作用
- 20 大鼠脑内注射凝血酶对小胶质细胞活化及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表达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