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于2004年1月18日创刊发行,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国医师协会、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主办。我国著名脑血管病专家刘承基、凌锋教授担任主编。内容涉及脑血管病的基础研究、临床研究、新技术的开展和应用等。杂志同时向国内外发行,面向所有从事脑血管病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的工作者,包括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放射科、颌面外科、整形科、超声科等医学专业的医师。2006年,杂志成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同时被被荷兰《医学文摘》、俄罗斯《文摘杂志》和美国《化学文摘》所收录。
点击详情 >主管单位: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 中国医师协会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出版部门: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672-5921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11-5126/R
邮发代号: 80-155
出版周期 月刊
创刊时间 2004
出版地区 北京
出版地区 北京
订购价格 408.00
杂志荣誉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往期目录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杂志名称: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 主管单位: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国医师协会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 国际刊号:1672-5921
- 国内刊号:11-5126/R
- 出版周期:月刊
-
重症脑梗死患者机械通气后死亡的预测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重症脑梗死患者机械通气后死亡的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气管插管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预后分为死亡组(18例)和存活组(18例).记录患者气管插管前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呼吸功能(血气pH值、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和氧合指数)及死亡原因,以60d为观察终点.结果重症脑梗死患者应用机械通气后60d的病死率为50%.死亡患者气管插管前GCS评分为3.6-+1.0;存活患者为......
作者:李淑娟;汪颜;胡文立 刊期: 2006- 11
-
心肺复苏后昏迷患者脑电图模式对预后的预测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后昏迷患者脑电图评估时间和脑电图模式对预后预测的价值.方法选择64例心肺复苏后昏迷患者行脑电图评估.按首次脑电图监测时间段将患者分为1~3d、4~7d及>7d监测组.脑电图监测包括全面抑制、爆发-抑制、α/θ昏迷和慢波增多四个模式,临床预后(格拉斯哥预后评分)以6个月为终点.分别统计四个脑电图模式在三个时间段内预测预后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假阳性率及总符合率.结果心肺复苏后......
作者:宿英英;李红亮 刊期: 2006- 11
-
白细胞介素-1基因族多态性与脑梗死的关系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IL)-1α及IL-1β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对110例脑梗死患者(梗死组)和110例健康者(对照组)的IL-1α-889C/T、IL-1B+3953C/T及IL-1β-511C/T的基因多态性进行分析.结果梗死组IL-1α-889C/T和IL-1β+3953C/T基因型的分布频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35,P=0......
作者:张国忠;潘速跃;杜冉;陆兵勋;李伟 刊期: 2006- 11
-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
目的探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及叶酸、维生素B12缺乏与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SIVD)不同程度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方法将119例SIVD患者按照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认知功能程度的不同分为痴呆组与非痴呆组.其中痴呆组54例,非痴呆组65例.对所有受试者检测其同型半胱氨酸(Hcy)及血清叶酸、维生素B12水平.结果痴呆组血浆Hcy水平为(43±9)μmol/L,显著高于非痴呆组的(2......
作者:张静;张哲成;王素红;刘娜 刊期: 2006- 11
-
单模式与多模式诱发电位对重症脑血管病患者的预后评估
目的探讨单模式与多模式诱发电位对重症脑血管病患者脑损伤程度的评价和预测预后的准确性.方法对42例急性中、重度(格拉斯哥昏迷评分≤12分)幕上脑血管病患者进行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SLSEP)和听觉诱发电位(BAEP)监测,根据病后3个月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8例)与预后不良组(34例),依据单模式诱发电位分级标准(Judson、Hall标准)和多模式诱发电位分级标准(Cant标准)进行......
作者:庞英;宿英英 刊期: 2006- 11
-
大鼠脑微栓塞模型的建立
目的建立重复性好、稳定性高的大鼠脑微栓塞模型,为研究微栓子引起的神经细胞缺血性损害提供依据.方法54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10只)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微栓塞模型组(44只),后者又按微栓子的大小分为106~150μm组(20只)、75~105μm组(12只)和55~74μm组(12只).在手术显微镜下将静脉留置针外套管从颈外动脉逆行插管至颈内动脉,注入相应大小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微栓子,100个......
作者:赵杨;倪秀石;焦东亮;夏煜 刊期: 2006- 11
-
颅前窝底硬脑膜动静脉瘘八例治疗分析
颅前窝底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多由眼动脉发出的筛前、筛后动脉供血,因而血管内栓塞危险性相对较大,多采用开颅手术治疗.DAVF好发于横窦-乙状窦区和海绵窦区,而颅前窝底DAVF相对少见,约占颅内DAVF的10%.62%~91%的患者以颅内出血起病,而颅内DAVF总出血率仅为15%[1-3].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自2000年2月至2006年5月共治疗8例颅前窝底DAVF,现将治疗经验报道如下.......
作者:陈怀瑞;白如林;黄承光;李宾;卢亦成 刊期: 2006- 11
-
急性缺血性卒中后吞咽困难的病理生理学改变与应对措施
吞咽困难是急性缺血性卒中(AIS)的重要并发症.在卒中急性期患者中的发生率为22%~65%,平均约50%,这取决于评价的时间、所采用的诊断方法和患者存在的其他并发症[1].大多数患者的吞咽困难会在发病后1周至1个月内消失,仅少数持续6个月以上.急性期吞咽困难令人担忧的后果是发生致命性呼吸道梗阻和吸入性肺炎.尽管呼吸道梗阻经紧急抢救可使患者脱险,但AIS病情会随之加重,并直接影响临床转归.而吸入性肺......
作者:苏克江;高宗恩;王桂敏 刊期: 2006- 11
-
脑功能评价——判断预后的重要依据
脑损伤是神经科医师,乃至所有临床医师关注的医学问题之一.因为重度脑损伤会导致严重神经功能缺损、持续性低反应状态或植物状态,甚至死亡(包括脑死亡).导致脑损伤的主要原因是心脏停搏复苏后缺血、缺氧性脑病、急性卒中及颅脑外伤.据统计,心脏停搏发生率每年(36~128)人/10万,其中86%的患者得到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CPR),17%~49%的患者自主循环......
作者:宿英英 刊期: 2006- 11
-
大鼠缺血脑组织芯片的构建
目的构建缺血性脑损伤大鼠脑组织芯片,为缺血性脑损伤研究提供实验工具.方法将5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脑缺血20min后再灌注1、4、7、14、28d五组,每组8只,每个时间点设立假手术组2只.采用四血管闭塞全脑缺血模型.选择大脑颞叶皮质、海马、胼胝体为观察位点,依次经过微阵列设计、预制受体蜡块、供体蜡块定位、穿芯取样、连续切片及烤片等步骤,构建缺血性脑损伤大鼠脑组织芯片.结果在36mm×26mm×......
作者:陈应柱;许俊;袁成林;吕庆康;包仕尧 刊期: 2006- 11
动态资讯
- 1 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手术的指导价值
- 2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中抗凝蛋白活性的改变
- 3 巴曲酶联合局部亚低温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
- 4 高级别颅内破裂动脉瘤急性期血管内治疗效果的观察
- 5 阿尔茨海默病的血管源性机制研究进展
- 6 2007年本刊可以直接使用的常用缩略语
- 7 代谢型谷氨酸受体负向变构剂JNJ16259685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大鼠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 8 血管超声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颅内外动脉病变的多中心检查登记研究设计方案
- 9 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G894T多态性与蒙古族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卒中的关系
- 10 硬脊膜动静脉瘘的临床研究进展
- 11 血管内取栓装置在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治疗中的问题和前景
- 12 硬脑膜动静脉瘘动物模型的建立
- 13 2015年本刊可以直接使用的常用缩略语
- 14 自膨式颈动脉支架治疗椎动脉起始部中重度狭窄的疗效分析
- 15 弥散加权成像呈假阴性的后循环急性脑梗死二例
- 16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双联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应用原则
- 17 急性缺血性卒中影像学检查的建议——美国心脏协会的科学声明(中)
- 18 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显微手术治疗分析
- 19 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我们知道多少
- 20 阿托伐他汀对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近心端基质金属蛋白酶9表达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