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于2004年1月18日创刊发行,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国医师协会、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主办。我国著名脑血管病专家刘承基、凌锋教授担任主编。内容涉及脑血管病的基础研究、临床研究、新技术的开展和应用等。杂志同时向国内外发行,面向所有从事脑血管病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的工作者,包括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放射科、颌面外科、整形科、超声科等医学专业的医师。2006年,杂志成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同时被被荷兰《医学文摘》、俄罗斯《文摘杂志》和美国《化学文摘》所收录。

点击详情 >

主管单位: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 中国医师协会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出版部门: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672-5921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11-5126/R

邮发代号: 80-155

出版周期 月刊

创刊时间 2004

出版地区 北京

出版地区 北京

订购价格 408.00

杂志荣誉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首页>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 杂志名称: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 主管单位: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国医师协会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 国际刊号:1672-5921
  • 国内刊号:11-5126/R
  • 出版周期:月刊
期刊荣誉: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期刊收录: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知网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CA 化学文摘(美), 国家图书馆馆藏, Pж(AJ) 文摘杂志(俄), 医学文摘, 万方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06年第1期文章
  • 胱硫醚β合酶基因T833C突变与脑梗死发生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同型半胱氨酸(Hcy)代谢相关酶胱硫醚β合酶(CBS)基因T833C位碱基突变与脑梗死发病的相关性.方法对67例经头部CT或MRI证实为脑梗死的患者(脑梗死组)和31名健康对照者(对照组),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法检测CBS基因T833C多态性,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清Hcy水平.结果在脑梗死组有9例CBS基因纯合子突变,28例为杂合子突变;对照组3名为纯合子突变,5名......

    作者:刘建珍;曹传洲;包成梅;郭辰虹;嵇高德 刊期: 2006- 01

  • 用于神经干细胞移植的大鼠脑梗死模型的建立

    目的建立一种稳定的大鼠脑局灶性梗死模型,用于脑梗死后神经干细胞移植的长期观察.方法将48只清洁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2只大鼠.分别进行假手术(第1组)、单纯结扎左侧大脑中动脉(MCA)(第2组)、同时结扎左侧MCA和颈总动脉(第3组)、同时结扎左侧MCA和颈总动脉伴暂时性夹闭对侧颈总动脉(第4组)的方法制备大鼠脑梗死模型;结扎MCA采取经颞骨局部钻孔开颅,直接结扎......

    作者:薛静;高培毅;孙崇然;李晋;安沂华 刊期: 2006- 01

  • 颅内动脉瘤样骨囊肿一例

    患者女,47岁,8年前因患垂体瘤在当地医院经鼻腔蝶窦入路,行肿瘤全切术.入院前8个月出现头痛,呈间歇性,晨起为甚,进行性加重.1个月前头痛转为持续性,偶有恶心、呕吐.1周前出现视力下降,复视,嗅觉减退等症状.曾在当地医院就诊,行头部CT检查,提示鞍区、颅前窝底囊性病变,考虑垂体瘤复发.......

    作者:徐庚;杜建新;叶明;朴月善;卢德宏;赵瑞林;单永治;徐建堃 刊期: 2006- 01

  • 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栓塞脑动脉瘤的临床分析

    1991年,Guglielmi等[1]首先应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栓塞颅内破裂动脉瘤,而后该技术逐渐被更多的神经外科医师所接受.微弹簧圈工艺和栓塞技术的发展,使得血管内治疗动脉瘤的适应范围不断扩大.近年来,该技术在国内已得到迅速开展[2,3].作者对GDC栓塞治疗的21例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作者:邹安琪;江志群;胡观成;赵异才;况建国;夏亮 刊期: 2006- 01

  • 超选择动脉内溶栓治疗脑梗死的进展

    脑梗死是神经系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20世纪80年代初Chaise等报道了用纤维蛋白溶解剂,经动脉内灌注治疗因手术所致的血栓形成,随后超选择动脉内局部溶栓,方逐渐推广应用于脑血管病治疗领域.......

    作者:田洪成;高峰;金永成;林贵军 刊期: 2006- 01

  • 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能替代内膜剥脱术吗?

    颈动脉分叉处独特的血流动力学特征决定了该处是动脉粥样硬化易发生的部位,造成管径的狭窄而导致脑组织远端血流动力学性梗死.另外,沿颈动脉球内侧壁的血流保持层流,有着很高的流速和很强的剪切力,而其外侧壁处血流的分离、停滞、湍流和复杂震荡的剪切力都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的脱落.......

    作者:缪中荣 刊期: 2006- 01

  • 脑静脉窦蛛网膜颗粒的CT和MRI诊断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内蛛网膜颗粒的CT和MRI影像特点.方法8例脑静脉窦内蛛网膜颗粒患者行MRI检查,其中7例行CT扫描,对影像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特征性征象.结果8例患者中,脑静脉窦内蛛网膜颗粒共有9个,其中6个位于横窦,3个位于上矢状窦.病灶在CT影像中均表现为低密度影,其中3个有钙化灶.9个T1加权像为低信号,T2加权像为高信号,7个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上为低信号;4个增强后可见轻度或中度强化......

    作者:高勇安;石巍巍;杨丕丕 刊期: 2006- 01

  • 血管内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术中护理配合

    近年来,血管内支架置入联合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术中存在着弹簧圈脱落的风险.因此,放置支架在动脉瘤颈或载瘤动脉内,结合弹簧圈栓塞动脉瘤,以达到稳定的栓塞宽颈动脉瘤的目的.但应用支架使栓塞的过程变得更复杂,风险也更高.需充分做好对患者心理护理、栓塞材料准备及术中观察,才能保证手术顺利进行和成功.......

    作者:郝蔓春 刊期: 2006- 01

  • 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内动脉夹层三例报告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应用于临床治疗颈动脉狭窄已有10余年.Wholey等[1]统计了涉及欧、美、亚洲53个医疗中心的资料,显示11243例患者接受了12392枚支架治疗,但颈内动脉狭窄长度超过40mm且伴有夹层的患者并不多见.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内科2004年11月至2005年11月共收治此类患者3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郑洪波;孔双艳;蒋毅;商慧芳;刘凌;赖晓晖;吴宏涛;何俐 刊期: 2006- 01

  •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中少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技巧

    目的探讨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中少见并发症的原因及其处理技巧.方法给5例颈动脉起始段狭窄率>98%的患者行CAS治疗,对术中出现的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术中斑块碎裂1例,保护伞导致的病变血管急性闭塞2例,保护伞撤出困难1例,支架到位困难1例.5例患者无一例出现术中和术后卒中发作或死亡.结论正确预防和处理这些并发症,是避免术中致残、致死的关键.......

    作者:缪中荣;李玉芳;武一平;焦力群;凌锋 刊期: 2006-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