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于2004年1月18日创刊发行,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国医师协会、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主办。我国著名脑血管病专家刘承基、凌锋教授担任主编。内容涉及脑血管病的基础研究、临床研究、新技术的开展和应用等。杂志同时向国内外发行,面向所有从事脑血管病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的工作者,包括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放射科、颌面外科、整形科、超声科等医学专业的医师。2006年,杂志成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同时被被荷兰《医学文摘》、俄罗斯《文摘杂志》和美国《化学文摘》所收录。
点击详情 >主管单位: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 中国医师协会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出版部门: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672-5921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11-5126/R
邮发代号: 80-155
出版周期 月刊
创刊时间 2004
出版地区 北京
出版地区 北京
订购价格 408.00
杂志荣誉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往期目录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杂志名称: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 主管单位: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国医师协会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 国际刊号:1672-5921
- 国内刊号:11-5126/R
- 出版周期:月刊
-
第三代功能性电刺激联合任务导向训练对卒中后上肢功能的康复作用
目的:探讨第三代功能电刺激(FES)联合任务导向训练对卒中后上肢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选择病程3~12个月的初发卒中患者40例,按病例单双号分为FES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传统的康复训练,1次/d,30min/次,5d/周,共12周。FES组另给予12周的FES治疗,1次/d,15min/次,5d/周;根据上肢功能状况给予患者被动电刺激、触发反馈电刺激、助力反馈电刺激结合任务导向训练......
作者:朱琳;梁军;张冉;刘霖;宋为群 刊期: 2014- 05
-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头痛表现的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不同发病形式的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患者常见首发症状头痛的特征。方法回顾性收集2008年8月-2013年3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和西安高新医院住院的51例经MR静脉成像(MRV)或DSA确诊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主要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结果。按发病时间将患者分为急性组(≤3周)32例;慢性组(>3周)19例。结果(1)51例患者首次发病年龄集......
作者:窦香君;罗国刚;袁兴运;张强;张丽芸;刘憬杰;张秋丽 刊期: 2014- 05
-
早期下肢智能反馈康复训练系统对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
目的:观察早期下肢智能反馈康复训练系统对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纳入发病时间<1个月的首次卒中后偏瘫患者40例,按入院编号的奇偶数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于病情稳定48h后开始康复训练。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试验组在此基础上采用下肢智能反馈康复训练系统进行步行能力训练。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下肢部分,FMA-L)、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评估患者的下肢运动及步行能力;......
作者:张朝阳;张裴景 刊期: 2014- 05
-
平衡训练系统辅助特定任务性平板步行训练对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Biodex平衡训练系统辅助特定性平板步行训练对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卒中后平衡和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偏瘫患者40例,按病例号奇偶数分为平衡训练组和常规训练组,每组20例。常规训练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及传统的平衡训练,平衡训练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应用Biodex平衡训练系统辅助特定任务性平板步行训练。于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评价两组患者的下肢稳定性指数、Berg平衡量表评分(B......
作者:屈亚平;孙丽;朱琳;宋为群 刊期: 2014- 05
-
颈动脉超声和CT血管成像及DSA在颈动脉夹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CT血管成像(CTA)及DSA对颈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4例颈动脉夹层患者的三种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DSA检查24例,CTA检查16例,颈动脉超声检查21例。DSA、CTA、颈动脉超声检查颈动脉夹层的检出率分别为95.8%(23例)、75.0%(12例)、71.4%(15例)。其中DSA显示以线样征多见,有12例(占50%),CTA检查和颈动脉超声检查均以双腔征......
作者:师艳芳;武剑;宋海庆;张倩;黄小钦 刊期: 2014- 05
-
远隔缺血预适应脑保护的实施方式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
缺血性脑血管病虽然从基础到临床的研究十分广泛,但真正意义上实现基础转化到临床者极少。1986年,Murry等[1]提出,预先给予一个器官短暂非致死性的轻度缺血处理后,会对以后致死性的缺血产生耐受,称之为缺血预适应(ischemicpreconditioning,IPC)。1993年,Przyklenk等[2]报道了一个器官的短暂缺血会诱导另一器官的缺血耐受,称之为远隔器官缺血预适应(remotei......
作者:李馨蕊;任长虹;吉训明;韩剑虹 刊期: 2014- 05
-
颅内动静脉畸形实验模型的研究进展
颅内动静脉畸形(cerebralarteriovenousmalfor-mations,CAVM)是脑血管疾病中的一种常见、复杂的疾病,其成人患病率为18/10万,年发病率为1/10万,年出血率为0.5/10万[1]。CAVM是青年人自发性脑实质内出血(intracranialhemorrhage,ICH)的主要因素之一,具有致残、致死率高的特点。以往认为它是一种先天性血管胚胎发育异常的疾病,而随......
作者:江国权;方兴根;徐善水;李子付 刊期: 2014- 05
-
颅外段脑供血动脉夹层的诊治现状
颅外段脑供血动脉夹层虽在临床上少见,但却是年轻患者缺血性卒中的常见原因。动脉夹层(dissection)指各种原因致使血液通过破损动脉内膜进入血管壁,导致血管壁分层的病变。根据分离层面可将夹层分为两类:一类在内膜和中膜之间发生剥离,进而造成管腔狭窄;另一类在中膜和外膜之间剥离,可形成夹层动脉瘤。脑供血动脉主要包括颈动脉和椎动脉,两者的颅外段均可在没有明显锐性或钝性头颈部损伤的情况下发生夹层,从而造......
作者:水旭健;张全斌;陈左权 刊期: 2014- 05
-
重复经颅磁刺激和经颅直流电刺激在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即使患卒中者已接受了针对病因的规范治疗,但大部分幸存的患者仍遗留持久的神经功能缺损,如偏瘫、失语、失用或单侧空间忽略[12]。因此,神经康复始终是恢复功能重要的治疗手段。很多研究已表明,卒中患者可以从康复治疗中获益,康复训练的功能恢复超过自然恢复的效果[34]。然而,尽管传统的康复治疗具备一定的强度,但往往需持续数周甚至数年,患者还是不能恢复至发病前的状态。非侵入性的脑刺激技术,如重复性经颅磁......
作者:朱琳 刊期: 2014- 05
-
双侧椎动脉入路闭塞椎动脉夹层破裂动脉瘤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经双侧椎动脉入路血管内治疗颅内椎动脉夹层破裂动脉瘤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颅内椎动脉夹层破裂动脉瘤患者的症状和影像检查结果。对5例均采取经双侧椎动脉入路,使用弹簧圈栓塞夹层动脉瘤,将夹层动脉瘤两端致密填塞,中段疏松填塞,将动脉瘤隔离于血循环之外。结果5例接受治疗的患者中,4例临床症状迅速好转,无肢体活动及精神异常。治疗后6个月随访改良Rankin评分(mRS)4例0分,1例4周后意识转......
作者:方兴根;李真保;狄广福;吴德刚;江晓春;戴易;徐善水 刊期: 2014- 05
动态资讯
- 1 CT血管成像在动脉瘤夹闭术后随访中的应用及进展
- 2 自发性脑出血急性期高血糖与预后的关系
- 3 同型半胱氨酸诱导内皮细胞凋亡的研究进展
- 4 脑出血后迟发性脑水肿与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9等相关因素的分析
- 5 高级别颅内破裂动脉瘤急性期血管内治疗效果的观察
- 6 烟雾病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旁路移植术后过度灌注导致血管源性脑水肿一例
- 7 急性卒中患者机械取栓前桥接静脉溶栓预后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对比研究
- 8 Glubran胶栓塞治疗颅内软脑膜动静脉瘘一例
- 9 卒中后大脑可塑性的研究进展
- 10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在颈动脉狭窄患者支架置入术后随访中的应用
- 11 单纯血流导向装置或联合弹簧圈治疗前循环大型及巨大型颅内动脉瘤的随访观察
- 12 对比剂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管内介入治疗术后肾功能的影响
- 13 介入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的术中配合
- 14 脑动静脉畸形治疗策略的进展
- 15 高分辨率磁共振评估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对后循环缺血进展的影响
- 16 胼周动脉瘤开颅夹闭术中磁共振神经导航的应用
- 17 现代医疗思维的困惑及整体自洽治疗理念
- 18 北京社区缺血性卒中后抑郁与卒中再发和死亡关系的研究
- 19 急性脑梗死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肾功能不全的影响因素分析
- 20 小鼠局灶性脑缺血后原蛋白转化酶1及神经肽Y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