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于2004年1月18日创刊发行,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国医师协会、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主办。我国著名脑血管病专家刘承基、凌锋教授担任主编。内容涉及脑血管病的基础研究、临床研究、新技术的开展和应用等。杂志同时向国内外发行,面向所有从事脑血管病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的工作者,包括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放射科、颌面外科、整形科、超声科等医学专业的医师。2006年,杂志成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同时被被荷兰《医学文摘》、俄罗斯《文摘杂志》和美国《化学文摘》所收录。

点击详情 >

主管单位: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 中国医师协会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出版部门: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672-5921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11-5126/R

邮发代号: 80-155

出版周期 月刊

创刊时间 2004

出版地区 北京

出版地区 北京

订购价格 408.00

杂志荣誉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首页>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 杂志名称: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 主管单位: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国医师协会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 国际刊号:1672-5921
  • 国内刊号:11-5126/R
  • 出版周期:月刊
期刊荣誉: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期刊收录: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知网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CA 化学文摘(美), 国家图书馆馆藏, Pж(AJ) 文摘杂志(俄), 医学文摘, 万方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1年第3期文章
  •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微出血的危险因素及其对认知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脑内微出血发生的危险因素及脑内微出血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将发病时间≤24h的16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根据头部MRIT2*加权梯度回波序列分为脑微出血组(30例)和非微出血组(130例),详细记录患者的人口统计学资料、常规危险因素、微出血的部位、脑梗死的分型、脑白质疏松的严重程度、腔隙性脑梗死灶的计数.于入院后第2天对两组患者均进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的测定.结果①微出血......

    作者:范慧敏;张微微;黄勇华;张国鲁;王颖 刊期: 2011- 03

  • 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

    目的探讨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的影像学诊断方法、手术时机、改良翼点入路的显微手术方法,术中和术后脑血管痉挛(CVS)的防治以及可能影响手术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62例患者均经DSA和(或)CTA检查后明确其诊断.61例行改良翼点入路开颅手术;1例行纵裂入路开颅手术.直接夹闭动脉瘤63个,包裹梭形动脉瘤1个,术中所见与影像学检查结果一致.术后随访51例,随访时......

    作者:曹玉福;王瑞恒;杨刚志;单振宇;王伟 刊期: 2011- 03

  •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评价颈动脉支架成形术中应用保护伞后新发缺血性脑损害的评价

    目的采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评价颈动脉支架成形术中应用保护伞后新发缺血性脑损害的情况.方法共纳入60例颈动脉狭窄(狭窄率为50%~95%)患者,均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分为保护伞组(30例)和非保护伞组(30例).手术前后24h内行DWI检查,计数术后新发脑缺血病灶的数量、大小和部位.结果①术后24h内行DWI检查,共18例患者出现高密度缺血病灶,其中保护伞组6例(20%),非保护伞组12例......

    作者:金点石;邓东风;高宝山;周敬斌;任刚 刊期: 2011- 03

  • 转化生长因子β在脑血管疾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growthfactor-β,TGF-β)于1978年首次被发现.它是一种对机体的多种细胞具有刺激或抑制作用的多功能细胞因子,通过其受体发挥多种生物学作用.随着对其研究的不断深入,现已知TGF-β及其受体在某些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一直以来TGF-β被公认为是一种神经保护性因子,但一些新研究已证实,TGF-β对神经系统还具有损伤作用.现就......

    作者:王晶;俸军林 刊期: 2011- 03

  • 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的治疗现状

    颅内动脉瘤主要的危险是破裂后引发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有文献报道,85%的SAH是因为动脉瘤破裂引起的.因此有学者提出,应当对未破裂动脉瘤(unrupturedintracerebralaneurysms,UIAs)进行预防性治疗.但目前关于是否治疗,何时及如何治疗UIAs,仍存在较大争议.这是因为:①尽管颅内动脉瘤比较常见,但实际上仅有小部分发生破裂.②UIAs的治疗存在潜在的致死、致残风险......

    作者:周波;游潮 刊期: 2011- 03

  • 颅内动脉瘤术中破裂的危险因素及防治策略

    颅内动脉瘤术中破裂(intraoperativeaneurysmrupture,IAR)为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大的风险,其大量出血会导致术野不清,使术者盲目操作,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故能否正确预防IAR及破裂后有效处理出血,是开颅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成功的关键.我们对颅内IAR相关因素及防治策略综述如下.......

    作者:姜斯超;王勇 刊期: 2011- 03

  • 脑缺血大鼠脑组织及血浆中microRNA-124a表达的变化

    目的探讨microRNA-124a在脑缺血大鼠血浆和脑组织中表达的变化,以及其在正常大鼠不同组织和不同类型细胞中的分布.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35只,采用完全随机分组方法,3只用于检测microRNA-124a在正常大鼠各组织中的表达;假手术组、模型组各16只,其中每组8只用于检测造模前0h和造模后2,4,8,12,24及48h血浆microRNA-124a表达,8只用于检测造模后24h缺血区脑组织......

    作者:林洋;芮耀诚 刊期: 2011- 03

  •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制备方法的比较

    目的比较线栓法、电凝大脑中动脉同时结扎单侧颈总动脉(简称电凝单侧结扎)和电凝大脑中动脉同时结扎双侧颈总动脉(简称电凝双侧结扎)3种方法制作局灶性大鼠脑缺血模型的优劣.方法按照动物模型制备方法的不同,将20只大鼠随机分为线栓组(6只)、电凝单侧结扎组(7只)和电凝双侧结扎组(7只).采用三种方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测得梗死前后的脑血流量的相对值,24h后对模型进行神经功能缺损......

    作者:王文鑫;孙正辉;许百男;宋志军 刊期: 2011- 03

  • 支架置入对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

    颈动脉粥样硬化所导致的颈动脉狭窄(carotidarterystenosis,CAS)不仅是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而且严重的CAS可能还与认知功能受损相关.有研究显示,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ildcognitiveimpairment,MCI)是可逆的.因此,对CAS进行治疗,有可能降低轻度认知功能的损害,控制发展为痴呆的风险.我们观察了颈内动脉支架置入术对认知功能损害的影响,现将结果报道......

    作者:杨傲然;焦力群;朱凤水;缪中荣;李慎茂;凌锋 刊期: 2011- 03

  • 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患者脑血流动力学的评估

    目的观察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磁共振灌注成像(PWI)显示脑血流参数的变化,探讨脑血流动力学与脑血管痉挛间的关系.方法选择aSAH≤7d的患者38例,另选同期无SAH的颅内动脉瘤患者10例作为对照组.行全脑DSA检查,观察患者脑血管痉挛(CVS)程度;行PWI检查,采集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供血区及基底核区(BSGL)的相应感兴趣区的相对脑血流量(rCBF)、相......

    作者:冯宝海;周政;刘俊;杨辉;阴金波;张旋;张建忠 刊期: 2011- 03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