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于2004年1月18日创刊发行,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国医师协会、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主办。我国著名脑血管病专家刘承基、凌锋教授担任主编。内容涉及脑血管病的基础研究、临床研究、新技术的开展和应用等。杂志同时向国内外发行,面向所有从事脑血管病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的工作者,包括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放射科、颌面外科、整形科、超声科等医学专业的医师。2006年,杂志成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同时被被荷兰《医学文摘》、俄罗斯《文摘杂志》和美国《化学文摘》所收录。
点击详情 >主管单位: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 中国医师协会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出版部门: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672-5921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11-5126/R
邮发代号: 80-155
出版周期 月刊
创刊时间 2004
出版地区 北京
出版地区 北京
订购价格 408.00
杂志荣誉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往期目录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杂志名称: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 主管单位: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国医师协会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 国际刊号:1672-5921
- 国内刊号:11-5126/R
- 出版周期:月刊
-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卒中病史患者危险因素及住院转归的分析
目的:探讨合并缺血性卒中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临床发病及住院转归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2年3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确诊并收治入院的77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依照既往是否合并缺血性卒中分为卒中组(387例)和对照组(384例)。通过病例对照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临床发病特点及住院转归情况。观察终点事件为住院期间急性缺血性卒中、脑出血及全因死亡。结果(1)卒......
作者:李博宇;华琦;李静;侯海霞 刊期: 2014- 07
-
凝血酶活化纤维蛋白溶解抑制物基因编码区C1040 T及G753 A的多态性与脑梗死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中国汉族脑梗死患者凝血酶活化纤维蛋白溶解抑制物(TAFI)基因编码区C1040T及G753A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130例脑梗死患者和118名同期行正常体检者(对照组)的TAFI基因编码区C1040T及G753A的多态性。结果脑梗死组TAFI基因G753A多态性的GG型频率41.5%(54例),A......
作者:何芳梅;潘剑罡;赵西耀;袁华;牟翔;陈煜森 刊期: 2014- 07
-
整合性吞咽功能康复法对缺血性卒中急性期鼻饲患者的作用
目的:探讨整合性吞咽功能康复法对急性缺血性卒中后真性及假性球麻痹鼻饲患者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纳入符合诊断标准的54例患者,利用随机数表法分为整合组(31例)和对照组(23例)。对照组接受卒中常规治疗,包括脑保护治疗、改善脑循环、脱水、稳定血压、对症治疗等;整合组除常规治疗外,另接受整合性吞咽功能康复法,包括神经肌肉电刺激,同时给予吞咽反射促通术、口面舌咽功能训练等。比较两组整体及真性球麻痹与假性球麻......
作者:王卓;宋为群;屈亚萍;黄小钦;王玲 刊期: 2014- 07
-
二级医院与三级医院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性及疗效的比较
目的:比较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在二级医院与三级医院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1家二级甲等医院(北京丰台医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使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脑梗死21例,以1家三级甲等教学医院(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同期收治的使用同样药物静脉溶栓65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静脉溶栓安全性及疗效指标的差异。主要安全性指标为溶栓后严重不良事件(症状性脑出血和死亡)发生率,主要疗效......
作者:曾昊;黄镪;武剑;马青峰;彭雅卓 刊期: 2014- 07
-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肌梗死与脑梗死患者同型半胱氨酸及危险因素的对比分析
目的: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性急性心肌梗死(AMI)及急性脑梗死(ACI)患者与同型半胱氨酸(Hcy)的关系,以及两者危险因素的差异。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0年3月-2011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心脏科收治的初发AMI患者320例(A组)、神经内科收治的初发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310例(B组)及无心脑血管病体检者327名(C组),3组年龄、性别相匹配。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并作对比分析......
作者:刘君;万云高;赵静;孙志媛;杜亚芦;武剑;常红 刊期: 2014- 07
-
颅内动脉狭窄支架置入后对脑动脉及其供血脑组织影响的研究进展
我国卒中的发病率在以每年8.7%的速率上升[1]。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intracranialatheroscleroticdisease,ICAD)是卒中常见的原因之一,流行病学显示,亚洲人及非洲人ICAD性狭窄发生率高于颅外动脉[2]。在我国,33%~50%卒中和>50%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存在症状性ICAD[3]。目前,对于颅内动脉狭窄的主要治疗方案有3种,即药物治疗、外科手......
作者:支晓东;石向群 刊期: 2014- 07
-
脑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病理机制的关系
脑血管内皮细胞(brainendothelialcells,BVECs)是脑血管内腔膜表面的单层扁平细胞,是组成血-脑屏障的重要部分,具有调控血液和脑实质之间物质交换的作用。BVECs不仅能感知血液中的炎性因子、微循环中的激素水平、血流压力变化等信息,而且能分泌多种活性物质对这些信息做出调节反应,从而维持正常脑血管功能[1]。BVECs损伤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一个重要的病理特征,其与SAH......
作者:张宗勇;孙保亮;杨明峰;李大伟 刊期: 2014- 07
-
血流动力学诱导炎性反应对颅内动脉瘤形成机制的研究进展
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aneurysms,IA)在人群中发生率高达3.2%[1]。一旦破裂后果严重,其病死率和致残率较高,其中10%~15%的患者尚未送至医院即已死亡;发生一次出血其病死率可高达35%,发生两次出血,病死率高达60%~80%,幸存者亦多有残疾,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健康。但对颅内动脉瘤的预防、发生、发展破裂的机制还不完全清楚[2]。目前研究认为,血流动力学因素引起的血管壁......
作者:张建忠;吴曦;黄清海;许奕;洪波;赵文元;刘建民 刊期: 2014- 07
-
配对使用陈皮半夏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家兔磷脂酰肌醇3激酶和磷酸化蛋白激酶B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配对使用陈皮半夏对家兔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的调节而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方法取20只家兔,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陈皮半夏治疗组和陈皮半夏+LY294002(PI3K/Akt通路特异性抑制剂)组,每组5只。给予对照组家兔基础饲料喂饲,其余各组予以高脂饲料并实施颈动脉内膜空气干燥术。术后对陈皮半夏治疗组和陈皮半夏+LY294002组家兔使用中......
作者:陈文强;黄小波;王宁群;陈玉静 刊期: 2014- 07
-
复合手术治疗心房黏液瘤合并颅内多发动脉瘤一例
患者女,43岁。因“颅内多发动脉瘤1年余”于2014年3月5日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入院时患者意识清楚,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约3.0mm,对光反射灵敏,双眼视力、视野基本正常。颈抵抗阴性,四肢肌张力基本正常,四肢生理体征存在,病理体征未引出。否认高血压病、心脏病及卒中家族史等。2014年3月7日复查头部DSA示:右侧大脑中动脉末梢M4段动脉瘤2mm×1mm、M5段动脉瘤1.0mm×0......
作者:曾志青;卞立松;胡鹏;李桂林;张鸿祺 刊期: 2014- 07
动态资讯
- 1 静脉溶栓后双重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内囊预警综合征一例
- 2 血液学指标对复发脑梗死的诊疗价值
- 3 应用Solitaire AB支架机械取栓联合溶栓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疗效观察
- 4 应用脑电非线性动力学分析法研究针刺穴位对不同意识障碍患者的作用
- 5 MoMa脑保护装置在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中的作用
- 6 前列地尔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核因子κB的影响
- 7 无症状性颈内动脉中重度狭窄及支架置入对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 8 原发性脑出血患者血肿吸收的影响因素
- 9 选择性吲哚氰绿荧光显影技术在颅颈交界区硬膜动静脉瘘手术中的作用
- 10 颈外伤致急性脑缺血临床及磁共振动态观察一例
- 11 血流导向支架对兔腹主动脉的影响
- 12 眼底动脉硬化患者行经颅多普勒检测对早期诊断颅内动脉硬化的意义
- 13 大脑中动脉瘤的血管内栓塞及预后
- 14 单枚自膨式支架置入治疗椎动脉起始部合并锁骨下动脉狭窄的疗效分析
- 15 配对使用陈皮半夏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家兔磷脂酰肌醇3激酶和磷酸化蛋白激酶B表达的影响
- 16 有氧运动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对卒中偏瘫患者心肺运动功能及康复效果的影响
- 17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
- 18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第一届编委会第二次会议简况
- 19 炎性因子介导脑出血后脑水肿形成机制的研究进展
- 20 脑梗死患者基质金属蛋白酶9水平增高的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