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于2004年1月18日创刊发行,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国医师协会、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主办。我国著名脑血管病专家刘承基、凌锋教授担任主编。内容涉及脑血管病的基础研究、临床研究、新技术的开展和应用等。杂志同时向国内外发行,面向所有从事脑血管病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的工作者,包括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放射科、颌面外科、整形科、超声科等医学专业的医师。2006年,杂志成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同时被被荷兰《医学文摘》、俄罗斯《文摘杂志》和美国《化学文摘》所收录。
点击详情 >主管单位: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 中国医师协会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出版部门: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672-5921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11-5126/R
邮发代号: 80-155
出版周期 月刊
创刊时间 2004
出版地区 北京
出版地区 北京
订购价格 408.00
杂志荣誉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往期目录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杂志名称: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 主管单位: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国医师协会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 国际刊号:1672-5921
- 国内刊号:11-5126/R
- 出版周期:月刊
-
阵发性心房颤动导致缺血性卒中诊治的研究进展
心源性脑栓塞约占首发缺血性卒中的25%,其栓子来源常见于各种原因造成的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房颤引发的卒中患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提高,且致残率和致死率均高于其他类型的卒中。研究显示,对于卒中高危风险的患者,抗凝治疗较抗血小板聚集治疗能够明显降低房颤相关卒中的再发风险[1],因此早期识别这一类患者并给予有效的抗凝治疗,对于缺血性卒中的诊断和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郄靖媛;马欣 刊期: 2014- 10
-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中局部麻醉下脑缺血的监测:Meta分析
美国学者Guay等2012年5月对Pubmed数据库、循证医学中心注册对照试验数据库、循证医学综述数据库及Qvid信息检索数据库进行了一次信息检索,检索的内容是关于局部麻醉下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中,把各种脑监测技术与临床神经功能监测手段进行对比、样本量逸20例的前瞻性研究试验汇总。研究质量采用循证医学协作工具进行评估。有两名调查员单独对数据进行提取。......
作者:中国脑血管病杂志编辑部编译 刊期: 2014- 10
-
脑电监测与脑血氧定量监测指导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中使用转流技术的价值
美国学者William等比较局部脑组织近红外光谱技术与12道脑电图技术在监测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中夹闭颈动脉过程中脑缺血方面的价值。他们采用前瞻性观察性设计,对单中心经过术前筛选的年龄>18岁、行单侧CEA的90例患者术中除脑电监测之外,还通过放置在双侧眉弓上方的感应器对患者进行连续近红外光谱监测。剔除17例患者,对其余73例患者的数据进行分析。根据术中脑电监测结果,有4例患者(5.5%)需......
作者:中国脑血管病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14- 10
-
急性重症脑梗死机械血管再通论坛通知
由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主办的中国医师协会Ⅰ类继续医学教育项目(6分)“急性重症脑梗死机械血管再通”论坛将于2014年11月28-30日在江苏省常州市举行。本届论坛依托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在急性重症脑梗死150余例患者血管内机械取栓临床经验的基础上,邀请多位国内急性脑梗死血管内治疗领域知名专家进行技术细节、常见问题的研讨和手术录像讲解。欢迎国内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神经介入......
作者: 刊期: 2014- 10
-
2014年本刊可以直接使用的常用缩略语
本刊对一些常用的词汇,如CT、MRI、DSA允许直接使用缩写;对以下常用词汇,可在第1次出现时不标注英文全称,即写出中文全称后,直接用英文缩写。见下表。......
作者: 刊期: 2014- 10
-
本刊参考文献中电子文献的著录格式
1通用格式作者名(前3名,etal)。题名[文献类型标志/文献载体标志]。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更新或修改日期)[引用日期]。获取和访问路径。请注意,电子期刊需标注“[文献类型标志/文献载体标志]”、“获取和访问的路径”。......
作者: 刊期: 2014- 10
-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脑卒中是导致人类残疾和死亡的主要病因之一,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ischemicstroke,AIS)约占全部脑卒中的80%。AIS治疗的关键在于尽早开通闭塞血管、恢复血流以挽救缺血半暗带组织。目前AIS早期血管开通治疗方法主要是药物治疗(静脉溶栓),但由于严格的时间窗限制(3~4.5h)[1-2],且合并大动脉闭塞再通率低(13%~18%),能够从此项治疗中获益的患者不足3%,90d死亡和残......
作者:中华预防医学会卒中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介入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组 刊期: 2014- 10
动态资讯
- 1 经颅电刺激对大鼠脑梗死后运动功能及星形胶质细胞活性的影响
- 2 糖化白蛋白与阿司匹林抵抗的关系
- 3 大脑前交通动脉成窗现象的解剖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 4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青光眼一例
- 5 经颅磁刺激对卒中后患者视觉空间忽略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 6 高分辨率磁共振检查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研究进展
- 7 系统思维全面进步——2007国际卒中大会侧记
- 8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或内膜切除术后高手术风险患者的长期随访结果
- 9 淫羊藿甙对原代培养神经元缺氧缺糖损伤的保护作用
- 10 超声评估椎动脉起始段支架置入后残余狭窄及支架位置对其的影响
- 11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脑血管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 12 血管性认知功能网络损伤的研究进展
- 13 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突破与挑战
- 14 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研究进展
- 15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脑保护作用和对动物模型的治疗进展
- 16 动脉瘤夹不同夹闭时间对兔颈总动脉管壁的影响
- 17 Wills覆膜支架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初步经验
- 18 离子通道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关系的研究进展
- 19 初发腔隙性脑梗死的病灶数量和部位对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 20 单侧翼点入路一期治疗颅内多发动脉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