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于2004年1月18日创刊发行,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国医师协会、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主办。我国著名脑血管病专家刘承基、凌锋教授担任主编。内容涉及脑血管病的基础研究、临床研究、新技术的开展和应用等。杂志同时向国内外发行,面向所有从事脑血管病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的工作者,包括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放射科、颌面外科、整形科、超声科等医学专业的医师。2006年,杂志成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同时被被荷兰《医学文摘》、俄罗斯《文摘杂志》和美国《化学文摘》所收录。
点击详情 >主管单位: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 中国医师协会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出版部门: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672-5921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11-5126/R
邮发代号: 80-155
出版周期 月刊
创刊时间 2004
出版地区 北京
出版地区 北京
订购价格 408.00
杂志荣誉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往期目录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杂志名称: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 主管单位: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国医师协会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 国际刊号:1672-5921
- 国内刊号:11-5126/R
- 出版周期:月刊
-
卒中患者的吞咽困难
吞咽困难是卒中患者的常见问题.国外文献报道[1],22%~65%的住院卒中患者存在吞咽困难,大多数卒中患者的吞咽困难是暂时性的,在卒中发病后数周,约43%~86%可恢复其正常的吞咽功能,吞咽困难的出现往往提示卒中预后不良.在存在吞咽困难的神志清楚的卒中患者中,约1/3在卒中发病后6个月内死亡,而不存在吞咽困难患者的死亡率不超过10%[2].近来,卒中患者的吞咽困难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现将有关的......
作者:孙伟平;贺茂林 刊期: 2004- 04
-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升血压治疗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ischemiccerebralvasculardisease,ICVD)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是致死及致残的主要病因.对ICVD的治疗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高血压是其重要的病因之一,长期服用降压药物控制血压以减少卒中的发生率已成为临床惯例,但ICVD发生后出现的急性期高血压是否需要治疗则有较大争议[1],根本原因是由于缺血脑组织的血流量与血压水平密切相关.......
作者:周冀英;贾建平 刊期: 2004- 04
-
脑卒中的动态血压监测研究
血压异常,特别是高血压是脑卒中发病中独立的和首要的因素[1],它与脑出血、腔隙性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脑血栓形成等发病有关,是临床上关注的重点.目前认为,高血压的治疗有助于预防脑卒中发病和减轻发病后的严重程度.因此临床上对高血压的诊断和治疗十分重视.多年来高血压的诊断主要靠门诊随测血压,并据此进行降压治疗,但随测血压有许多缺点.动态血压监测(ambulatroybloodpressu......
作者:邵宏元;路顺义;白起福 刊期: 2004- 04
动态资讯
- 1 三维磁共振静脉成像与DSA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诊断中的应用
- 2 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内动脉夹层三例报告
- 3 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特点
- 4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中应用临时转流管的疗效探讨
- 5 弹簧圈栓塞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的疗效观察
- 6 超微血流成像对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的判断价值
- 7 50岁以上患者卒中后认知功能损害及生活质量的研究
- 8 急性脑梗死患者动脉狭窄的分布特征和危险因素分析
- 9 六枚支架治疗双侧椎动脉夹层伴小脑后下动脉起始处动脉瘤一例
- 10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肿腔内肿瘤坏死因子-αIL-6及IL-1β的动态变化
- 11 脑出血患者载脂蛋白E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的基因多态性分析
- 12 急性卒中患者血清清蛋白和三酰甘油水平变化与预后关系的探讨
- 13 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管理专家共识(2015)
- 14 颈部血管超声评估椎动脉颅内段狭窄的可行性分析
- 15 大脑中动脉血栓性巨大动脉瘤伴载瘤动脉闭塞手术治疗一例
- 16 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重度颈动脉狭窄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患者前交通动脉开放的评价
- 17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对卒中的预防作用并不优于颈动脉支架置入术
- 18 自膨式支架治疗症状性基底动脉狭窄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分析
- 19 血管成形术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疗效观察
- 20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椎-基底动脉形态学改变